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聚焦 | 翻译研究的工具与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刚踏足翻译研究的人常常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研究方法与工具,除了理论工具外,许多研究还需要用到各类数据库、软件、量表等,更是让初学者望而却步。本期“热点聚焦”邀请了曲阜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三位专家,分享多种翻译工具与方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他们分别介绍了语料库在汉语翻译语言研究中的应用、TAP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其他常用的工具与方法。它们适合不同类型和角度的研究,已有不少成熟做法和相关成果,值得初探翻译研究的老师们学习借鉴。


秦洪武 教授

汉语翻译语言研究需要使用可类比的语料,以观察翻译文本和目标语原创文本之间的异同;同时,还需要使用翻译语料库,以便弄清翻译与原创文本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因此,汉语翻译语言研究重视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汉语翻译语言成为研究焦点的原因很多。首先,它是第三代码,是介于外语和目标语汉语之间的中介语,具有翻译语言的一般特征,能够证明翻译共性的存在;其次,它在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一度被视为改造汉语的模范语言。这意味着汉语翻译语言研究需要进行类比和历时对比。以汉语原创文本作为参照,可以发现汉语翻译语言与汉语原创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另一种类比是不同译本间的比较,用于观察不同译者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在研究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面,使用语料库进行汉语翻译语言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指标:

1. 标准化类符/形符比(STTR),词汇密度:标准化类符/形符比是常用的分析手段,能够反映文本中词汇使用的变化程度,典型的是WordSmith词表工具里计算出的数值。不过也有研究选择使用词汇密度,即不包含功能词的统计方法,这样统计出来的数据有助于观察文本的信息量。

2. 句长和句段长度:有研究认为句长不能充分反映汉语的特点,不如考察句段长度,因为后者更有助于揭示汉语翻译语言的特殊性(王克非、秦洪武2009;秦洪武2010)。

3.主题词分析(Keyness):属于微观语言研究内容,如使用WordSmith中的主题词分析工具,可以将对比库和参照库中含有词频信息的词表进行比较,探索汉语翻译语言的特点(王克非、秦洪武2009)。

此外,还有很多研究使用更具个性的研究方式。如胡显耀(2010)通过因子分析发现,汉语翻译小说文本的特性及中标现在虚词频率提高,句子更长,更集中地使用高频词,等等;Wang & Qin(2013)则使用因子分析观察反映汉语翻译语言特点的句段长度问题,认为句段长度偏离了汉语目标语的使用规范,句段长度应是评估汉语翻译语言使用质量的重要指标。


李德超 副教授


有声思维法(think-aloud protocols,简称TAPs)源于认知心理学的内省法。但这一方法在口译研究中却较为少见,主要原因是口译独特的工作模式造成的困难,即译员通常无法在口译的同时描述或报告自己的思维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在时间上相对滞后的“一般反省法”或“即时反省法(Immediate Retrospection)”。

有声思维法,作为一种过程导向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口译教学用于探究技能习得过程中“黑匣子”的运作机制。例如,Ng(1991)采用内省法让学生译员描述自己在口译练习中大脑所思所想,以探究英日交传中译员遇到的难点及问题。她发现不同语系的语言组合(如“日语-英语”)的口译任务比相同语系(例如“法语-英语”)具有更大的难度。Ng通过对比学生的口译表现及口头报告数据发现,由于英日两种语言差别迥异,除背景知识、笔记、长短期记忆等因素外,掌握语言的结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也是发展学生口译技能的重要环节。Vik-Tuovinen(2002)尝试运用反省法来研究同声传译的过程。在参照Gile(1992)精力分配模式(Effort Model)中提到的口译过程及其细节要素的基础上,他对比了14名学生译员与7名资深译员的自我评价的有声思维资料。他发现,学生译员的“口译资历和表现”与“针对口译技巧的自我评价”成反比,而资深译员则更多地从“转换”及“产品”的层面进行评论,这些差异体现了口译学习与发展阶段的特征。因此,他提出,应当根据不同学习阶段有所侧重地展开口译教学,要提供口译微观层面及宏观层面的相应训练。

有声思维方法亦用于口译测试评估之中,以识别学生口译技能的发展阶段。Choi(2006)回顾了目前交传教学中常用的学期测试及课堂评估方法,认为其在信效度方面存在局限,这是因为学生的口译能力发展路径各不相同,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并不能够有效地促进其口译能力的提升。因此,她提出“元认知”的教学评估方式,采用有声思维方法中的“反省法”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检讨口译表现,而教师则给予辅助意见。学生通过自我衡量课堂及练习当中的口译表现,来发现自身的不足,来自行总结出个人需提升的口译技能的优先次序。教师则以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及诊断性评价(diagnostic assessment)的视角,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曲线进行监督和评估。该研究打破了有声思维作为收集实证资料的研究方法的定式思维,将其作为一种评估手段引入口译教学,以发展式的评估框架为教学测试提供了新维度,值得同行借鉴。

(参见李德超、王巍巍,2011,关于有声思维法口译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6))


孙三军 博士

翻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以翻译相关问题为导向,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体系,涉及各种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如哲学、文学、语言学、历史、文化研究、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相邻学科中所用的工具与技术皆可用于翻译研究。为便于论述,我们将其归入三类:面向翻译文本的研究、面向翻译过程的研究、面向被试者的研究。

面向翻译文本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是语料库,其研究对象包括译者风格、翻译共性、翻译规范等。语料库按语料的加工程度可分为标注语料库和非标注语料,所用软件包括索引工具、标注工具、文本处理工具等(参见iResearch语料库工具)。

面向翻译过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出声思维(think-aloud protocols)、键盘记录(keystroke logging)、眼动追踪(eye tracking)等,常在研究中结合使用,以了解翻译认知过程(比如译员如何解决翻译难题)。出声思维法涉及录音和转写,需相应的设备与软件(如Transcriber);键盘记录软件有Translog、Inputlog等,用以记录翻译过程中的停顿、译文修改等操作;眼动追踪研究则需要眼动仪及其分析软件。

面向被试者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实证方法,用于了解事实、被试的行为、态度和观点,目前常采用在线调查的方式,常用在线问卷调查网站有问卷星、SurveyMonkey等。访谈则是质化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涉及录音和转写,常用分析软件有NVivo、ATLAS.ti等。

(参见孙三军、周晓岩. (2011). 语言研究:方法与工具.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